Disclaimer: 吹水罢了,不是严谨学术研究。

讲马来西亚,绕不过去的一个东西就是Ketuanan Melayu 马来至上主义。简单来说,这是一种马来民族主义,作为现今马来西亚三大族裔之一的马来人,认为只有马来人才是马来西亚的主人,从而对马来人进行制度上的优待,以及对其他“外来”的非马来人进行系统性打压。

再次复习:马来西亚有三大族裔:马来人,华人,和印度裔,特别注意“马来人”指的是马来族裔的人,并非马来西亚人。由于马来西亚的种族议题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不可以随便用马来人来称呼马来西亚人。

但是呢,事情通常没有这么简单,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讲讲:历史上的马来统治、殖民时期的种族政策、马来西亚社会契约和新经济政策。

历史上的马来统治者

马来半岛存在着一个历史悠久的马来统治者体系,且延续至今(见马来西亚的九个“国王”)。东南亚自12世纪起,尤其是到了15世纪马六甲苏丹国繁荣富强开始向外扩张,开始了一系列的马来化进程,或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马来文化的影响,包括说马来语、信伊斯兰教,其中马来半岛成为了马来世界的中心。

殖民时期的种族政策

起初听说马来至上主义这个概念的时候,经常见到一个说法,马来人之所以会要求优待,是源于华人对当地经济的掌控力 aka 华人比马来人富有很多。无论对错,这个说法衍生出了两个问题:1)华人和其他非马来族裔是怎么来到马来半岛的,2)马来人和非马来人在经济上的落差是如何造成的。直觉告诉我,肯定跟殖民有关。果不其然!

英国的分而治之

不同于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对伊斯兰教的限制甚至打压,英国人大体上对苏丹和马来文化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无论马来联邦或是马来属邦,英国人都和苏丹及马来贵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权力交换,其中就包括承认苏丹的统治地位,特别是宗教上的地位,从而换取对马来农民的间接统治。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非贵族的马来人被限制在了原有的土地上,也被限制在了传统的农业领域,无法进入更为现代的经贸体系。

同时,英国人从中国和印度引进了大量劳工到马来半岛的采矿业和种植园,也将土地租界给华商用于大规模商业活动。这种经济结构上的不平等,直接导致马来人和非马来人,尤其是华人,之间的巨大的财富差距。

雪上加霜的是,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着分而治之,马来人上马来文学校,毕业了继续当农民,华人上华文学校,毕业了继续从商。几代人这么下来,经济不平等加剧,文化上也无法融合,马来人始终觉得是非马来人侵占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双方冲突至今,一直无解。

日本的分而治之

到了二战日据时期,同样是分而治之,但不同的是,日军对马来人和印度裔都采取了怀柔政策,比如向马来人承诺各种政治上的好处,帮助印度裔参与印度独立运动反对英国殖民,等等,但是对于华人,则极力煽动马来人的仇华情绪,造成大规模的排华和针对华人的屠杀,为日后的种族冲突进一步埋下祸根。

马来西亚社会契约和新经济政策

时间来到独立时期,日益壮大的马来民族主义者不愿在非马来人的公民权问题上妥协,导致马来亚联邦计划的破产(见马来西亚的九个“国王”),最后在立宪时,作为交换,马来人同意放宽非马来人的公民权,但非马来人必须承认马来人的特殊地位,以及马来人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一系列系统性优待,也包括保留马来统治者,此项交换后来被称为“马来西亚社会契约”。

说是这么说,但这项交换是否确实存在,其实是存疑的。

继续快进到1969年大选,以华人为主的反对党第一次大规模参选,就拿下槟城、霹雳、雪兰莪三个州的多数国会议员席次,获得执政地位,于是在胜选之后于吉隆坡进行胜利游行,但游行最终演变成为严重的骚乱和流血冲突,死伤惨重,即五一三事件。骚乱过后,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随后宣布了以财富再分配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旨在提升土著(马来人及东马原住民)在马来西亚经济中的所有权占比,从而消除贫困。但其本质还是在国家制度的方方面面,结构性系统性的优待土著,限制非马来人发展。例如,土著上大学难度低且有配额,买房有补贴,上市公司股权有土著配额,有只卖给土著的房产,等等。

1990年新经济政策被新的政策替代,虽然大部分内容通过其他方式得以延续。


其实还很想写一下围绕着马来至上的一些政治骚操作,但查新闻来源实在太费劲了,不懂马来语又少了很多authentic的参考,于是先给以后挖一个深坑罢。


更多关于马来西亚的小知识:

马来西亚的九个“国王”

马来西亚是伊斯兰国家吗

更多内容,Stay tu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