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写于2018年4月1日的旧文,彼时我结束了两段短暂的研究助理工作返校,并刚开始第二段在互联网公司的实习工作(第一段在做研究助理之前)。从那时到现在的四年半时间里,我经历了covid,换了好几份工作,生活轨迹也有过好几个急转弯,却直到最近,才彻彻底底的断了回去读博的念想,也亲手掐掉了这个可能性。从萌生这个念头算起,竟过去了近十年的时间,这实在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中间各种反复和不坚定,回想起来竟然没有唏嘘,只觉有趣,这才想起来重温一下当年的心路历程。
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如果研究生院的环境,以及第二任研究助理的老板没有那么糟糕,我根本不会那么早动摇所谓学术研究的理想——至少等到博士入学以后罢。不过在业界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可以肯定的说,同样糟糕的老板一点不少,这也给了我机会来验证下述“机会成本”的观点:业界的跳槽比学界容易的多的多。虽然频繁跳槽对职业生涯不利,但到了真的影响到心理健康的时候,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这段跨越了我整个20s的漫长旅程终于结束,我也终于可以开启一个新篇章。索性上一章的结局还不错,被当年仰慕的大佬夸了impressive也收到了offer,下一章的开局也还行,刚提交了工签申请,即将结束两个多月的失业状态,也要从一个IC转变成为team lead。——没想到,“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竟然是真的。
读博吗,不读。为啥?再问自杀。
以下原因不分先后没有逻辑想到哪写到哪,什么时候想起来了再来 polish 什么的。
- 需要一个 more structured life
我的拖延症太太太太太太严重了,特别是在做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比如我应该早就把开题报告发给导师审阅了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开始我还一点都不着急???可以预见如果继续在学界,我是没有能力能有持续的产出的,这太危险了。在公司上班的话,时间表是相对固定的,就我个人来讲可有效缓解此类症状。这个不是想出来的,是实习过程中体会到的。
- 学校的机会成本太高
体现在很多方面。最重要的,学校的圈子太封闭,不论什么时候能决定你生死的总是一小撮人,比如毕业之前是老板。如果一不小心遇人不淑,不论是 quit 还是怎么样,没有什么自由可言,比如要顾忌会不会得罪人,十有八九想来想去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忍。我幸运的是在遇到 bitch 的时候还保持有另外的学生身份可以迅速脱身,不然想想都后怕。工业界,这样的成本低很多,毕竟跳槽不要太普遍,可以跳的机会多很多。以及封闭带来的只会是狭隘。都说学界自由,但就尝试新想法这一点来讲,私以为公司比学校做的更好,毕竟大多数文章只需要 trivial 的创新,但公司没有显著发展明天就死了。
另外政治不正确的说,研究生院的大部分同学的本科都不怎么样,而在待过的公司,我的教育背景一直是组里最烂之一,这也许也是导致上面问题的因素之一:去的公司比去的学校要好。
- 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本科毕业的时候觉得能有四五千的工作就不错了,当年华为的批发价是 9000,华科计院的同学表示十分满意果断的签了工作放弃了考研,那个时候我的本科学校给新进比较厉害的老师的价钱是二十万,隔壁学校据说给硕士讲师八九千,比较起来不能算差。但现在,传统行业开出年薪十万的已经不少,互联网就更不用说了,比起来学校给的钱就真的……特别考虑到工作时长等等。我早就认清自己挣不了大钱了,但太寒碜我也是不能接受的。
- 认清了太多所谓大佬的真面目
说的好像很可怕,然而实际只会更可怕。研究生阶段的老师大都是学界吹捧的对象,恨不得封神,然而他们是怎么上课的,又是怎么对学生的,没有什么人看得清,包括上过课的学生,因为学生也只知道盲目崇拜。比如某人神句:“搞心理学的搞不了语言学因为他们不懂句法”,以及“我们看毕业论文不看你写的怎么样只看你付出了多少”。再比如只要写的跟他说的不一样就百般挑刺,某位退休了还来 “teach for fun” 的大佬甚至直接邮件里就开骂,无比难听。做第二份 RA 时的老板明明白白的说,你不能对我说不,我们这里没有人敢对老板说不,你就是我的奴隶,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一位曾经很敬重的老师还企图骚扰我。
我当然不会认为这就是学界,只能怪我运气太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
- 遇到了很好的同事
与上面相对的,在企业的实习顺利太多。上一份实习本来只是招我去做“体力活”,但随着业务的更迭也负责了一部分脚本的工作,以及当时没有意识到的是,我已经能部分对接上我的目标职位了,整个过程没有任何阻碍,我说可以做就都放心塞给了我。前leader知道我(当时)想转技术岗,还会告诉我千万不要觉得女生编程有什么劣势嘤嘤嘤。
当然这样的 team 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现在这个组明显感觉弱一些,感觉以后很难再遇到那样的组了。
我的一个合作者在写完为什么要做一个 independent researcher 之后不久就找到了一个学校里的研究职位,我会不会写完本文又屁颠屁颠去申请呢,mhhhh
决定不读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然后呢?
这不是我第一次决定“不读了”。
曾经我也幻想以后搞学术,现在想想这既不是对自己的水平有什么错误认识,也并非中二,而是我在学校的环境里长大,除了学校以外我还真不知道有什么其他事情可以做,中小学我太熟悉又不喜欢,只好想到了大学这个既不脱离自身认知又有一定新鲜度的地方。
然而所谓学术其实是个很虚的概念,毕竟对于一个烂大学破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我能知道个啥?而踏入现在的坑主要是在想考研考啥的时候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情。我曾经在高中的时候试图参加信息学竞赛未果,以至于赌气没去学计算机,这是另一个悲伤的故事。所以当我知道有这么个方向我能重新捡起来编程的时候,我又蠢蠢欲动了,于是很自然的入了坑。可这个破方向也没啥东西,翻来覆去就是那么些玩意儿,于是我到真要考研报名的时候发现,我好像自学的太超前了,知道的太多了,本来一心想考还觉得考不上的地方变得过于简单,然后我就不想考了……这才是我第一次不想继续读了。
总觉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是,幸好,幸好我去了一所浮躁无比的学校,虽然一直想做学术,但也没彻底忘了找工作的事情,套路什么的都熟记于心,于是在决定不考研之后,立马投入了秋招。然而那叫一个惨烈啊,不忍回忆。总之在我想要破罐子破摔等到来年春天再战的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投的一个实习打来电话约面试,继而拿到 offer ,反正也没找到工作我就去了,这就是第一次实习。至于我怎么又在毕业一个月之后决定还是去考个研那就是后话了,此处不表。
经历了研一上和寒假的摧残之后,研一下我正经研究起了退学的事情,也是在这时同学转给我前司的招聘,说是全职和实习都要。我立马发邮件,表示我非常适合这个职位,以及我找正式工作,也没有隐瞒我还没毕业。面试的时候谈的非常好,只是我要退学的想法把对方吓到了,于是我只好说,那要不先实习吧!于是当场拿到了第二份实习 offer 。
本来想着等他们认可我的工作能力再谈转正的事情,我自己犹豫了,因为这个职位是派遣,待遇可能比实习生高不到哪去,实在太低了,遂继续实习。没多久看到了后来第一份RA老板的招聘信息,顺手申请了,几经周折拿到 offer ,又经若干乌龙才急忙从前厂离职赶去入职。因为老板要走,为了多呆几天赶忙申请了第二份 RA 跳进一个天坑。决定果断出坑之后又开始找新的实习。投了两家,一家是现在的厂,意外的经历十分相符,另一家在入职当天发来了拒信。
比我经历更纠结的可能找不出几个人了。
总之,“然后呢”总结起来大概是这么一些:
- 工业界 as plan B
我身边并没有很多人是把学术作为职业目标的,因为大家都谈论工作,好像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或者说,读博也好教职也好,也算是另一种工作。然而我日渐感觉到,似乎在一些人眼里,学界和工业界是水火不容的?可能我太怂,没想过自己一定能在学界混下去。但真的,为什么要觉得学界一定就更高尚或者怎么样呢?给我的感觉, no offense ,一些学界人看商业界,就像很多人看金融行业一样。 Why?
不要在真的了解一件事之前就讨厌他吧。每一个选择都是一种 trade off ,有得有失,我个人倾向于把所有方面都了解清楚都做决定,在学界可以得到一些东西,在工业界会失去一些东西,但只有做好 full analysis 才能真的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就说很多人不屑的金融, MD 在文艺上的选择比起穷困潦倒的文艺青年难道不是多很多?当然最后的选择是自己做的,任何人都不能 judge 任何人。
- 出了校门能干啥
想了想,我之所以没有太纠结我能干什么,主要还是因为我的方向在如今某行业的发展下多出了很多对口的职位,加上我本身有一些经验,所以面试都还比较顺利。但这绝对不是特例。搞学术的人习惯于极度专业的课题,以为出了专业的小圈子就没人能懂,这是不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拿这些专业知识去求得一份工作。当老板们说技术人员好招,脑子好的文科生不好招的时候,你们要相信他。是真的!对 CS 的崇尚之风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吹起来的,搞的好像真的不会 CS 就找不到工作似的。这方面我没有亲身经历不敢乱说,但至少,市场上肯定是有对应的职位的,如果学校的 career service 不行就要自己多留心了,找到自己的技能和市场的需求的交叉点。
- Be prepared
不说别的,找工作的基本套路要牢记于心啊,去 job affair 不带简历是闹哪样。如果有心仪的工作,那就按照 JD 去准备,没有的话,就强凑啊,说不定人家瞎呢,或者瞎猫碰上死耗子呢?以及平时点亮所有能点亮的技能非常有必要,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用上。
以上两点,我作为一个不典型的例子:
我的第一份实习是制药公司临床试验数据分析——听起来很吓人吧,其实就是玩 excel , so easy 。 Excel 我会吗,当然会了。多谢我自己投的时候没有多想,去面试的时候都还一无所知我也是心大。由于行业和部门的特殊性,每时每刻讲的都是 compliance 大过天, professionalism 方面比一般公司要严格很多,算是在第一次出校门就养成了比较好的习惯,顺带收获很多临床试验的知识(因为 FDA 要求必须都掌握了才能接触相关文件,哪怕工作只是复制粘贴)。
第二份实习前面说到一开始只是做“体力活”,恰巧这个活我在学校有很丰富的经验,所以 offer 拿的很轻松。去了之后中间业务有一次大的调整,所以有新的任务出来,算法问实习生们有没有人会的时候只有我举了手,于是我比较幸运的有了一次转型的机会。因为这之后做的工作,后面再找实习就容易很多。
- Go for it
曾经有场院里师兄师姐的分享会,如同所有其他类似活动一样无趣至极,但有个师兄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坐在寝室里一边追剧一边焦虑哎呀这个我不会哎呀那个我也不会,有什么用呢,你不做你怎么知道你能不能做。醍醐灌顶。类似的话听过很多了,也不知道那天怎么就终于听进去了。自那以后,我是这么做的,我对所有有类似疑惑的同学师妹(没有师弟)也是这么说的:很多事,想是想不出结果的,要去做才行。不知道找什么工作?多多实习,实习过程中思路自然更清晰。不知道论文写什么?看书去,你都不知道别人都在写什么要怎么知道有什么可以写自己要写什么?到今天可以放心的说没犯什么大错。
一个记录。作为一个 loser ,为数不多的对自己没那么失望的地方。
重新发布:2022-11-17